作者:簡子堯
經文出處-馬太福音13:33、15:6;馬可福音4:35-41、6:30-52、8:13-21;約拿書1:4-6
成為神蹟的學生
雖然惟有耶穌才是全世界的答案,但我們都被呼召要成為神蹟的學生。這意謂著,我們必須讓過往所經歷過的神蹟,來塑造我們的思考方式。
當然,神蹟可能會令人讚嘆敬畏!並且是戲劇化的,但神蹟並不是被設計來讓我們目眩神迷的。請知道,神行神蹟的目的,是要訓練我們如何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情。一個神蹟,就是一所學校。或者我們也可以這麼想:正如食物中含有各種營養成份,所以每一次與神相交的境遇或處境,也充滿了各種必要的養份,使我們的靈命得以強壯,可作為神在地上的見證(代表)。
問題是,許多人在經歷神蹟後卻不知道它對我們意義為何?我們可能在這個考題上都不合格。這種情形在今日的教會中常常可以看到。當神行了一個神蹟之後,有些人會說:哇!太棒了!然後,他們轉身,依然故我。他們回家後,生活方式和之前並無兩樣;他們只是在人生中,多了一次看神行有趣事情的經驗。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你身上,你也不用感到太糟。其實,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耶穌的門徒們身上。他們曾經經歷許多我們都未曾經歷過的神蹟。舉其中一件神蹟就好,就是:五餅二魚的神蹟(馬可福音6:30-52)。
這個使食物倍增的神蹟,是發生在他們的手中,而不是發生在耶穌的手中。耶穌並沒有說「看哪!我要變!」然後就創造出一大堆食物;祂也沒有按手在食物上,然後看著它們一直增加、一直倍增。祂只是把僅有的些許食物分成十二份,遞給十二個門徒分配下去,而當門徒們將食物分給眾人時,食物就沒有間斷過了。
但他們在經歷這次的神蹟後,還是沒有通過考驗。那天稍晚時,耶穌吩咐他們上船渡到海的另一邊,祂自己則獨自上山去禱告。耶穌看見門徒們在海上,因風不順,搖櫓甚苦,幾乎要喪命的樣子。於是祂行走在海面上,要去和他們在一起。門徒看見祂在海面上行走,就因害怕而尖叫起來。終於耶穌上了船,風浪就止住了。當門徒們在安定下來後,心裡還是十分驚奇。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裡還是愚頑。(馬可福音6:52)
這故事的結局有點奇特,但它教導我們一件事:門徒們雖然在行五餅二魚的神蹟上順從主的吩咐,但他們的心裡還是剛硬的、遲鈍的,他們並未看透那個神蹟,而那個神蹟也未轉變他們。同樣地,你我也可能完全地順服神,成為祂行神蹟的器皿,可是在行神蹟的過程中和行完神蹟後,我們的心仍然可以是剛硬的。
這並不意謂著我們會下地獄,只是說我們錯過了神蹟中該要學會的功課,以致未能讓神蹟的種子進一步穿透,並在我們的心裡面扎根,未能轉化我們的生命。
門徒們的確是按著耶穌的吩咐去行,可是當他們碰到下一個問題時,就顯明他們並未從之前的神蹟中學到功課。什麼是該學到的功課呢?就是:他們應該看見自己在神蹟中所扮演的角色。由於他們沒有看見自己在先前的那個神蹟中所扮演的角色,於是當他們遇到下一個難題,而耶穌又沒有和他們在一起時,他們就不知所措了。
耶穌曾告訴他們:「你們給他們吃吧。」祂並沒有說:「我會為你們做這事。」靠著門徒們親手服事,他們的順服,食物才得以在傳遞中不斷地增加。可是,他們卻錯失了整個神蹟的重點。
主耶穌的目的,並不是差他們進入風暴中,然後祂可以出現成為英雄。祂原定意不插手的,但門徒們仍不明白這個功課;他們並沒有從上一次的神蹟中吸取經驗。他們心裡剛硬,於是耶穌必須再來拯救他們。
心裡的麵酵
聖經曾論到心思的影響力,可決定我們與天國的互動。當我們努力要成為神蹟的學生時,這些影響力就會對我們的生命造成衝擊。
馬太福音13:33
33 祂又對他們講個比喻說: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裡,直等全團都發起來。
此外,耶穌在馬可福音8:13-21中,也再次提到「酵」:
13祂就離開他們,又上船往海那邊去了。14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15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16他們彼此議論說: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餅吧。17耶穌看出來,就說: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18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見嗎?也不記得嗎?19我擘開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籃子呢?他們說:十二個。20又擘開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筐子呢?他們說:七個。21耶穌說:你們還不明白嗎?
當耶穌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時,祂是在警告門徒們要慎防對心思意念中,可能造成的某些影響力,以免讓它們奪走所領受的啟示和更新的思想。
上述的經文中談到了三種酵:希律的酵、法利賽人的酵,和天國的酵。
這三種酵至今仍然存在,而且非常活躍。它們大大的影響我們如何思考、如何生活,以及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酵」象徵著我們心思意念中,所產生作用的影響力。因在自然界中,酵會使麵團發起來。
據說在國外生活經常做麵包的人,當他們遇到麵團發不起來時,他們就會把它擺在火爐旁邊,火的熱度可以促使麵團發酵。同樣地,艱難之火引起我們心裡的酵顯露出來。如果我們心中充滿了天國的酵,那麼在我們信仰中關乎天國的實際就必會顯明出來;如果我們心中所充滿的是希律或法利賽人的酵,那它將會破壞啟示和國度的工作。
就讓我們更進一步來探討這兩種有破壞性的酵。首先,是希律的酵。
希律的酵
希律的酵是一種以人的力量和以人為本的系統,例如:政治、普羅大眾的想法和說服力為基礎的無神論權勢。希律的酵完全排除神,它的信仰宣言譏稱:「神助自助者。」如果你發現自己忘記帶麵包上船,那麼受希律的酵影響的人會勸你:下一次你要列一張清單,你就會記得帶麵包。它會告訴你:你就是你問題的解答;你要為自己負責,要成為一個自立自強的人。凡事都要靠自己。
希律的酵也代表教會中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實踐性的無神論。許多基督徒是實踐性的無神論者;他們不相信神是主動的神。他們在口頭上不會這麼說,也沒有任何教會的教義會宣稱沒有神。但這類的信徒在面對每日的狀況時,總是不讓神介入其中。他們和希律一樣,會說:在實際的生活中,是沒有神聖介入這回事的。雖然他們宣稱自己是基督徒,但在遇到問題時,他們的態度就和他們信奉無神論的鄰居並無不同。他們不會想到要從神的話語中得到忠告,也不會邀請神來介入。說穿了,這就只是相信自己的自我崇拜,切記!我們永遠都無法成為我們自己的答案。
現今所推崇的後現代的文化中,也相對充滿了希律的酵。例如:美國可能是一個高舉民主,信靠獨立的民族;他們認為先祖們,靠著決心、紀律,和卓越的行政管理能力,造就了美國人可以成就任何事。有時候,當教會高舉美國文化的時候,也不小心的會落入這種思維的欺騙當中,以為我們只要憑藉著自己的力量所成就的事,都是受到神的引導或讚賞。但實際上,在過去一百多年中,教會所做的許多事工都與神沒有直接的關係。
我們有錢,我們有合一的心思意念,並且有一些管理技巧來達成目標,但這並不意謂著一切是由神的心發出。它們也許只是出於人想要成就某些大事的慾望,不論這當中的努力是否有神參與其中,都參雜著許多不單純的動機。
其二,法利賽人的酵。
法利賽人的酵
法利賽人的酵有別於希律的酵,它代表了宗教體系。它在理論上是擁抱神,但在實際上或經驗上卻非如此。在法利賽人的心中,有關神的觀念是不可或缺的,但有關經歷神的部份則完全被排除了。法利賽人擁有形式上的神,但他們的神是沒有能力的。如果你忘記帶麵包上船,同船的法利賽人會告訴你說:神按著其至高的主權,安排你忘記帶麵包上船,為使你更能同理那些此刻也沒有麵包吃的人。
法利賽人會提供解釋,卻沒有解決方案。他們認為,當最後一位使徒去世後,麵包店就關門了(例如:神蹟終止論或恩賜終止論者)。他們不讓神在此刻主動地在地上做工。他們堅持你應當禱告,卻也堅持你不應該盼望能得到神的回答。他們的神就像俄羅斯輪盤一樣,當你旋轉輪盤,或許你可以得到答案,也或許你會得不到任何答案。
就像當時的拿撒勒人一樣,受到法利賽人的酵所影響,很容易以錯誤的方式認識耶穌。他們只在形式上認識耶穌,自認為認識耶穌,但並非透過與祂的關係或親身經歷來認識祂。
今日的教會中有許多人對法利賽人的酵感到滿足。他們滿足於擁有一張歸屬於某教派教會的證書,但他們卻與那位主動介入,此刻便與我們同在的神毫無連結。在這種酵的影響下,許多基督徒為身體的疾病找到解釋,以致無法讓神的大能有介入的機會。他們會說:那人受某種病痛折磨,是因為他生活方式的緣故,這也難怪。他們總認為神是右手戴上白手套,同時也是左手戴上黑手套的神。
他們在問題的解釋上太過自信,但在問題的解決上卻無能為力;而且,他們會詆毀那些嘗試解決問題的人。耶穌的門徒們也曾落在這樣的景況中。他們曾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主耶穌拒絕和他們討論那個問題,祂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翰福音9:2-3)
人們並不明白,當神要拯救某一困境時,祂會非常周密地行事,看起來就像是祂創造出這個問題,為要使其成為顯明祂能力或榮耀的機會。罪的情況也是一樣;但神並不會只為了彰顯祂的榮耀而使人犯罪。
當有耶穌的同在時,一個問題就具有了意義。如果沒有耶穌救贖性的觸摸,這個問題也只不過是魔鬼手中的另一項工作。耶穌是如此專注在解決問題上,祂甚至對法利賽人的辯論毫無興趣。祂使希律和法利賽人影響力的核心特質暴露出來,那就是:兩者都是基於對人的懼怕;兩者的動機主要都是基於外在人們的想法。
但當我們被天國的酵所影響時,我們就不用害怕別人對我們的想法。我深信,神正在興起一群子民,這群人是為他人著想、有憐憫心、有愛心的;他們會活出敬畏神的生活,一點也不懼怕人。
詩篇25:14
14 耶和華與敬畏祂的人親密,祂必將自己的約指示他們。
箴言29:25
25 懼怕人的,陷入網羅,惟有倚靠耶和華的,必得安穩。
敬畏神,能使我們看得更清楚;懼怕人,則會使我們陷入無止境的困惑中。
天國的酵
主耶穌告誡我們要慎防希律的酵和法利賽人的酵,因為它們會妨礙我們心思意念的更新。耶穌說這些話是因為,門徒們忘記帶午餐上船而害怕沒得吃,但偏偏就在不久之前,耶穌才行了兩次使食物倍增的神蹟。他們一開始想的是他們所缺乏的,因此牴觸了神才剛剛賜給他們有關超自然供應的啟示和經歷。他們的思想被暴露出來,是建立在不當的根基上。(馬可福音8:14-15)
耶穌則告訴另一批人說:「你們因為你們的傳統,就廢棄了神的話。」(馬太福音15:6)這也正是發生在門徒們身上的問題。
當我們只採取過去傳統的觀念回應,而不是傾聽神新鮮活潑的話語時,神的大能就流失了。傳統並不一定是壞事,但它通常是建立在過去的話語上。聖經上說: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而不是從「以前所聽到的」而來。
門徒們擁有當時耶穌所說新鮮活潑的話語,但他們卻不明白!因此,耶穌說:「你們為什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馬可福音8:17)祂並沒有在他們餵飽眾人之前,用這種方式對他們說話,因為如此他們將不知道祂所指的為何。他們並未從經歷中得知耶穌能做什麼。但神蹟領他們進入了那個經歷中,期望他們能以那個神蹟作為他們生命的新標準。
當神為你行了一件神蹟,並且讓你看見它,也有份於其中時,祂是在教導你看見那肉眼看不見的領域。因此,神蹟是一位導師,是神所賜的禮物,為要向我們顯明另一個領域存在著什麼事物。
當我經歷了一個神蹟,之後又故態復萌,發出同樣的懷疑、抱怨、牢騷、嘆息,那是因為我沒有讓主的見證在我思考的方式上發揮完全的影響力。假如當我看見真的有人需要我為他禱告時,我心中所充滿的卻是恐懼、質疑,而不是之前我所親身經歷、親眼所見的那些神蹟的見證。那麼神和我都知道,那正是因為我害怕的緣故,而無所作為。恐懼,有時候會冒充成智慧。在這種情況下,我應該放下個人的自覺性,或者說根本不要去想我曾經看過多少神蹟,就是單純的去行、去回應。
當一切事情都很順利時,你我可能是世上最有天國意識的人。當我們看見許多人得醫治,許多人得救,經歷很棒的敬拜,生命得翻轉,我們心中可能會自我感覺良好。但可能當我回家時,車子突然拋錨了,口袋損失了五千元。然後路人莫名其妙地向我發怒,搭乘電梯時被卡在樓層中,好不容易回到家卻發現電腦當機了,手機系統也出問題了。這時環境的火使我心中的酵開始發起來,開始影響我的心思意念。
因此,瑪拉基書3:2
2 祂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祂顯現的時候,誰能立得住呢?因為祂如煉金之人的火,如漂布之人的鹼。
瑪拉基書4:1
1 萬軍之耶和華說:那日臨近,勢如燒著的火爐,凡狂傲的和行惡的必如碎稭,在那日必被燒盡,根本枝條一無存留。
這裡先知瑪拉基所說的是,將有一連串的事情會發生,使得我們心中的某些「影響力」浮現出來,以致我們能清楚地看見它們,不論我們喜歡與否。
我希望我面對困境時的第一個反應,總是有信心。有時候,我要花一、兩天的時間面對;有時候,我只要花幾分鐘的時間,就能使心思意念回到正確的方向。有時候,我會覺得煩惱、被激怒或憂慮,雖然聖經告訴我那是毫無理由的。但我還是常會納悶,神既然花了重價買贖了我,甚至賜下祂的獨生愛子給我,並且還願意把一切都白白地賜給我;但為何每當我面對壓力時,怎麼還會那麼憂慮消沉呢?
我得到的答案是:正是因為希律的酵和法利賽人的酵已進入到我的靈魂裡面,於是當我面對壓力時,它們就開始膨脹。
神國度的思維,就是知道任何事情在任何時候都是有可能的。當我們懷著柔軟的心降服於神的思維模式時;當我們接受神的創造力,並且說「是」時,天國的思維就會開始動工。我們要讓我們的心思意念充滿天國的酵,天國的影響力。我們要求神蹟,並且要讓那些神蹟在我們身上發揮充份的影響力,進而改變我們對事情的所有看法和作為。
我的風暴從何而來?
生命中的風暴,就像經歷了一場神蹟一樣,可以為我們的成長提供很好的挑戰和機會。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風暴相對也會帶來不同的挑戰和機會。有些風暴雖然是來自魔鬼,卻可以激發並促使我們去使用已經擁有的啟示;它們是等著要發生的神蹟,正如馬可福音4:35-41所說的:
35當那天晚上,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到那邊去吧。36門徒離開眾人,耶穌仍在船上,他們就把祂一同帶去,也有別的船和祂同行。37忽然起了暴風,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38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門徒叫醒了祂,說:夫子!我們喪命,祢不顧嗎?39耶穌醒了,斥責風,向海說:住了吧,靜了吧,風就止住,大大的平靜了。40耶穌對他們說: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41他們就大大的懼怕,彼此說: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祂了。
另外有些風暴是出於神的,目的是為了要指出我們走錯了方向,正如約拿書1:4-6所記載的:
4然而耶和華使海中起大風,海就狂風大作,甚至船幾乎破壞。5水手便懼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他們將船上的貨物拋在海中,為要使船輕些。約拿已下到底艙,躺臥沉睡。6船主到他那裡對他說:你這沉睡的人哪,為何這樣呢?起來,求告你的神,或者神顧念我們,使我們不致滅亡。
我們從上述經文中看見兩種風暴,二者皆有其不同的目的。其中一種是出於神的;另一種則是出於魔鬼。在這兩個狀況中,都有一個人睡在船上。不過不同的是,其中一個狀況是那人因沮喪而想逃避不愉快的現實;另外一個狀況是那人帶著天國的心態活在地上,活出天國中沒有風暴的生命。
問題是:你面對的是哪一種風暴?是從魔鬼來的?還是從神來的?那你有按神啟示你的方法去對付風暴嗎?而你有從之前的神蹟中學到功課,以致於使你有足夠的信心去面對目前的挑戰?
門徒們所處的風暴是出於魔鬼,為要使他們偏離神的旨意;約拿所處的風暴是出於神,為要使他回轉到神的旨意中。有些人遇到風暴,是因為當神向右轉時,他們向左轉。所以,神出於憐憫興起暴風,是為要領人歸回正路。有些人會遇到風暴,是因為他們行在神的旨意中。而神並不喜歡這種風暴,因祂要藉此來訓練我們使用祂已賜給我們的工具來平息風暴。
我們當中的多數人一旦遇到風暴,可能馬上就會下結論,認為我們的任務就是大聲呼求神的介入,並且改變我們的環境。然而,這並不是風暴的目的。如果我們只是呼求,那麼我們就是放棄了我們在神蹟中所能扮演的角色。神從來不曾允許風暴發生,除非祂先提供我們止住風暴的工具。祂要我們去使用那些工具以帶來神蹟的結果。
你不妨回想一下,去年你所遭遇的最大衝突或危機。我向你保證,只要你稍微檢視一下,你一定會發現神交在你手中來處理那些問題的工具。祂容許問題臨到我們,為要使我們學會戰勝問題,而不是每一次都呼求祂。工具被放在同一條船上與我們在一起,但仇敵不停颳起令人懼怕的風暴,使我們忘了工具放在哪裡。
我們當中很多人在遇到風暴時的禱告,就像門徒們看見耶穌在船上睡覺時所作的禱告:「夫子,我們喪命祢不顧嗎?」於是耶穌起身,回應他們的禱告。當神回應我們的禱告時,我們當中的多數人會覺得很好。我們甚至會為他們鼓掌,認為他們在那個環境中做了正確的事,但耶穌卻轉身問他們說:「你們怎麼沒有任何信心呢?」
門徒們也許會想:「等一下!我已經有足夠的信心來求告祢了!祢也按我所求的回應了!」但事實是,我們的責任就是要拿起神所賜的權柄,命令那些攔阻離去!大多數的人應該吩咐風暴止住時,卻只會求神來為我們解決地上的問題。其實我們應該從天國的角度來看待各種情境,並宣告主的話語,然後見證天國釋放在我們當中。
背負的是不信的重擔?還是主的重擔?
我很讚賞,也很尊敬一些代禱者的事奉。但許多的代禱者卻是每天哀哭、嘆息、沮喪,並且稱之為認同性的代禱。我認為這是對認同性代禱的一種誤解。其實他們禱告,從未進入到一個信心的所在。我知道那像是一個怎樣的情況。因為在我的生命中,也曾每天花很長的時間,非常殷勤、很有紀律地作很令人感動的禱告,就好像在計時禱告似的。
但神並未因此而處罰我,因為祂知道我是誠心誠意的。但事實上,我的禱告很少是在信心裡的禱告,而且大部份都是沮喪、灰心、失望,或是背負「重擔」的禱告。可悲的是,許多信徒至今仍未能分辨什麼是「主的重擔」,什麼是他們的「不信」所造成的重擔。
有些人雖在禱告時覺得很糟,但他們卻很矛盾,越是發覺自己是一位受膏的代禱者就越是感到滿足。剛開始有這種情形並沒有問題,但我們一定要竭力進入信心的所在。
這種情緒反覆無常的代禱,與耶穌對我們在面對風暴時的期待大相徑庭。如果耶穌睡在你的船上,那不是因為祂在等待你以哀哭或誠摯的禱告來叫醒祂,而是因為你擁有榮耀的屬靈目的。祂期待你能善用祂賜給你的工具,帶出屬天的結果。
有些教師的教導說:神喜歡等到最後一刻才介入,為的是要彰顯祂至高的主權。他們也認為,這是神的聰明之處,因為那可顯明自始至終祂都在掌權。你可能也聽過人們這樣說:神從來不早到或遲到,祂永遠是準時的。然而,神並非永遠這麼做。如果祂總是在最後的時刻才介入,通常是因為我們未能善用祂一開始就交給我們的工具之故。
起來,不要讓你所經歷過的神蹟白白浪費了!
因此,你正在面對一個屬靈的爭戰,通常是因為你已經為此刻訓練多時了。這意謂著,你生命中所經歷的一些事情,已經教導你如何回應目前的風暴了。當問題來臨時,你應該已經知道該如何做。你不需要花那麼多的時間在沮喪的禱告中尋求神。你應該預備好,並且說:「奉耶穌基督的名,要破除你身上死亡疾病的權勢。我相信神必在這個情勢中行神蹟!那個墮落的孩子必定會回家。這段破碎的關係必定能修復。還有,財務的危機也必要解除。」
禱告的時間應該是在事前,正如耶穌所行的,在事前沒有任何異樣之前,在獨處的時候就向神呼求。如此,你能儲備足夠的能力,並創造內在的平安和信心,帶著它們進入所面對的困難情境中。
不要白白地浪費我們所經歷的神蹟!不要讓我們只是在一旁觀看神行某些奇事,拍手叫好,說:阿們!然後卻沒有任何改變就走了。我們需認識到,我們已裝備好去面對每一場風暴。之前所經歷的神蹟,已經教導我們得以看見目前的解決方法。我們必須讓天國的酵取代希律的酵和法利賽人的酵,並讓它充滿在我們的心思意念中。我們必須讓從神而來的啟示和經歷,永遠改變我們看待生命及事物的方式。
作者:簡子堯傳道,畢業於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目前服事開拓我父的家教會。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