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ouglas Estes
翻譯:Joy Lin

人工智能,這兩個詞讓人聯想到機器人的未來和世界末日的地獄景象,在那裡由企業和政府組成的技術官僚力量控制著我們的生死。這種喚起實際上是約翰·麥卡錫( John McCarthy) 在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Dartmouth Conference of 1956)上決定使用一個煽情的籠統詞語來涵蓋各種相關但截然不同的技術的特色,而非錯誤。
我們這個社會已經在演算法中遨遊。今天,每當我們在電子裝置上被提示做某件事時,往往都是源自於機器學習的提示,而不是其他人的特定意圖。這讓人們相信,至少在實踐上,演算法能幫助人們獲得更好的體驗,例如在社交媒體或使用銀行服務時。
Ewa Luger 解釋說,雖然很難就人工智能的任何確切定義達成共識,但「當我們使用這個詞時,我們是在描述一個計算系統(無論是電腦或機器人)能夠執行一般人類或其他智慧生物所期望的特定任務的能力」。
人工智能(AI) 已經影響了我們的整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中的小部分,例如地方教會。這種影響至少會像網際網路和電子郵件一樣大。因此,當我們從事工、現在與未來的角度來思考人工智能時,我建議牧者應該與事工團隊的利害關係人以及他們的會眾進行三個對話。牧師們,我相信這將會幫助你把人們從麥卡錫的煽情主義轉移到一個更深思熟慮的方法,並防止你遇到任何不必要的驚喜。我相信這也會幫助撫平 Gloo/Barna 發現在信徒中出現的焦慮。
1.我們應該使用人工智能嗎?
2023 年,ChatGPT 在顯示器上假扮成一位中年男子,在德國費爾特 (Fürth) 主持了一場長達 40 分鐘的崇拜,作為兩年一度的德國福音教會 (Deutscher Evangelischer Kirchentag) 的一部分。這位 AI 牧師和他的講道是由維也納大學的 Jonas Simmerlein 所構思出來的。從各方面來看,都出乎意料的不怪異。對於任何實驗而言,這似乎是一座太遙遠的橋梁 – 至少,以現今的科技而言。明天則是另一回事。
在牧師中已經存在一種誘惑,就是「借用」其他牧師的講道(剽竊),或尋求煽情但不準確的說明(錯誤資訊)。這些誘惑幾乎不是新的,但在我們這個容易獲得資訊的世界中,這些誘惑可以說是更加強烈。越來越多的人期望牧師是包括修辭和演講在內的十幾個領域的專家,這進一步加重了這些誘惑。人工智能(AI) 會增加這些誘惑,讓牧師在幾分鐘內就能獲得「新」的講道內容,而不是幾小時。
當討論到未來科技時,經常會有人引用《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中傑夫‧高布倫(Jeff Goldblum)完美演繹的名句:「人類能夠創造某樣東西,並不代表他們應該這樣做。」,這句話只是呼應《創世記》第十一章巴別塔故事的意義。簡單來說,巴別塔是關於我們的人性,而非我們的科技,就像該隱和亞伯的獻祭是關於他們的忠誠,而非他們所獻祭品的種類。
所有這些都帶出了牧者在事工中應該如何、何時、何地、為何使用人工智能的問題,也帶出了我們自己對牧者在聖靈的感動下工作的意識。
2. 今日人工智能的可能性(與危險)是什麼?
今日人工智能的一個價值在於使用者可以運用人工智能來加速基本的工作,並節省時間。如果您是個人或雙職牧師,有許多捷徑已經存在(更多的捷徑即將出現),基本上可以提供您一個虛擬的助理–更好地稱為副駕駛。Gloo 和 Barna 建議教會目前使用人工智能的各種方式,包括建立有針對性的外展事工、提供虛擬協助、活動規劃,以及為門徒訓練小組提供資源。
利用兩個當前的例子,我們可以開始探索人工智能( AI) 的可能性與危險性。
1. Midjourney
人工智能( AI)已經改變了我事工的一個領域:簡報幻燈片(PPT)的美術創作。
最初的視覺效果是從投影機開始的。之後,有了全彩幻燈片的簡報軟體。為講道或教導時間增加視覺效果是非常寶貴的。當我還是一位牧師的時候,我覺得我準備講道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在互聯網上尋找合適的圖片來表達我的觀點。我從不後悔,因為一圖PPT抵千言。
在 2023 年,當我發現 Midjourney 這個新的生成式 AI 之一時,我的想法完全改變了。現在,每當我需要做簡報時(我經常這樣做),我就會告訴 Midjourney 我的想像,它就會在幾分鐘內幫我「創造」出來。
儘管 Midjourney 聽起來很棒,但它也不是沒有受到重大的批評。由於 Midjourney 無法像人類一樣思考,至少目前是如此,也許永遠不會,因此它所做的並不是「創造」。相反地,透過深度學習,Midjourney 會模仿(或有人會說「偷竊」)其他人類藝術家的藝術,根據我的提示來組合圖片。這和請 ChatGPT 幫我們寫論文是否一樣? (我不這麼認為。) 這和請 ChatGPT 幫我們寫講道是否一樣?
但即使 Midjourney 可以「創作」藝術,而 ChatGPT 可以「創作」佈道,我們是否應該使用它們來做呢?
其中一個問題是 GIGO (Garbage In, Garbage Out)。在早期的電腦時代,這意味著如果在方程式中輸入錯誤的數字,或是程式碼出錯,最後的結果就會是一派胡言。為了讓今日的深度學習得以實現,資料科學家必須在大量的資料上訓練人工智能–其中有一定比例的資料是 「垃圾」。如果我請 Midjourney 製作一張圖片,在設計上有一些「垃圾」並不重要(一張有六隻手指的圖片也可以很幽默)。但是,在我的講道論點和應用中有一些垃圾,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2.困惑
您剛剛讀到的一切都是我 Douglas 一個「真實」的人寫的。不過,在 2025 年的這個時刻,讀者不一定能猜到是不是我寫的。如果我請人工智能(AI) 來創作這篇文章,它只需要幾分鐘就能完成我花了幾個小時寫成、花了幾天編輯和潤飾的文章。我願意相信我的版本會更好–那是我的心血結晶。今天?是的。明天呢?那還有待觀察。
我沒有請 人工智能(AI) 替我寫這篇部落格,而是問了 Perplexity AI 這個問題: 「關於人工智能,牧師最需要知道的三件事是什麼?」 Perplexity 回答說:
人工智能可以大大加快行政工作的速度,讓牧師有更多時間進行人際事工和個人學習時間。
人工智能可以幫助牧師消除跨文化的隔閡,擴大事工的外展範圍。
人工智能(AI)可以研究聖經文獻中的主題和主題,並提供想法以及佈道。
雖然這三點無庸置疑都是對的,而且您也可以自己到 Perplexity.ai 嘗試一下,但這個名單的問題在於 Perplexity 只是將其他五個品質參差不齊的部落格混雜在一起(雖然也有幫忙引用),寫來回答這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人工智能(AI)加快了我的時間,但也只是比標準搜尋引擎的搜尋稍多一點而已。它當然沒有為我提供任何新的資訊,因此陷入了一種 GIGO 的陷阱。這是今日的 AI,但不是明日的 AI。
3. 明天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和危險)是什麼?
即使人工智能在今天對牧師來說有一些容易使用且功能強大的用途,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速度也快得令人難以置信。如果我們想想 1960 年代以來科技對社會的衝擊,這些衝擊可能還在加速,我們現在就應該為未來幾年的衝擊做好準備。
我無法為你減緩科技擴散的速度,但我可以建議你與會眾進行三種類型的對話,我相信這些對話可以幫助你在未來幾年中駕馭人工智能的成長。
1. 透明度
許多人對於人工智能仍然猶豫不決,原因有好也有壞。許多教會會眾不希望他們的教會使用 人工智能(AI)。這是很不幸的。這感覺就像使用電子郵件或網站時的類似文化反應。
無論你在牧會事工中使用人工智能到什麼程度,我相信最健康的做法是對你的使用保持開放和透明。更好的說法是,要向你的同工(他們對情況很敏感)提出來。這不僅有助於避免任何意外(或不實的指控),也能幫助你的同工看到人工智能的價值,無論你選擇以何種方式使用這項科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應該有助於減少會眾可能有的任何恐懼,同時也鼓勵他們在與科技糾纏不清時,開誠布公地與您討論。
2. 界限
主動與事工中的其他人分享您家庭的科技界限。
對牧師來說,通常會分享道德、時間和家庭等方面的界限。這是沒問題的,但是在二十一世紀,科技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重要部分;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即使您沒有使用,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使用 AI)。舉例來說,比起 TikTok,我更願意讓我的青少年使用 Midjourney。
當您談到界限時,請不要再用智慧型手機這個常見的例子。畢竟,「界限」是談論神學倫理的日常方式。
3. 教導
在許多教會中,只有在講壇上提到科技時,才會以負面的例子來說明,例如強調智慧型手機的危險。相反地,考慮至少每兩年用一堂成人選修課或一堂講道來談論科技。
如果您真的考慮這樣做,請不要把它變成一個漫畫,花整段時間批判智慧型手機 。相反地,請考慮在整本聖經中,科技如何與人類「和平共處」。
由於刻板印象以及聖經中缺乏明顯的提述,要教導人工智能並不容易,但這與健康生活、快樂/滿足、保護無辜生命等特殊主題類似,這些主題在聖經中往往被隱晦地提及多於直接提及。這也是幫助你的同工開始從聖經的角度思考基督徒應該如何與即將來臨的快速科技(尤其是人形機器人)相關的機會。
結論
隨著人工智能的持續演進,它在事工上的角色只會越來越複雜。牧師和教會領袖必須就如何合乎道德且有效地使用人工智能進行深思熟慮的對話。藉由優先考量透明度、設定明確的界限,以及積極教導信仰與科技的交集,教會就能以智慧與正直來駕馭這個新領域。
本文章編譯自: https://www.logos.com/grow/ai-in-ministry/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