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chael F. Bird
譯者:黃雅苓

目錄
上文請閱讀【真有一種神學方法是『福音派神學』? (上)】,接續上文….
為何要以福音為核心來建構神學?
有些人擔憂,強調「以福音為中心」或「以福音為驅動」的神學,只是流行一時的趨勢,最終不會與傳統的新教神學有太大差異。但我並不這麼認為。
進入21世紀,我們在宣教上迫切需要一種真正符合福音派信仰的神學,一種根植於福音及其影響的神學,來幫助我們重新向西方傳福音,與全球南方教會建立聯繫,並且紮根於聖經,同時汲取基督教傳統的智慧與深度。這是必要的,特別是當前許多福音派教會呈現出破碎與淺薄的狀態。
我的理由有以下幾點:
1. 保羅的教導是以福音為中心的神學
如果福音如同保羅所說的,是「最重要的」(林前15:3),那麼它就應該在系統神學中佔著最重要的地位。
保羅似乎就是自己開創這樣的方法來構建的。雖然他的《羅馬書》並非一本系統神學,但羅馬書卻是他寫過最全面的書信,這書信一開始就宣告了福音(羅1:3-4)。由此可見,保羅為我們提供了可遵照的一個神學建構模板——一種源自於福音的神學。
2. 以福音為中心的神學符合傳統
從教會歷史來看,早在二世紀,里昂主教愛任紐(Irenaeus)就已經強調福音的優先性,並說:「這福音已經藉著聖經傳給我們,是我們信仰的根基與支柱。」
到了宗教改革時期,加爾文(John Calvin)也同樣強調:
「聖靈的工作並不是要發明新的沒聽過的啟示,或捏造一種新的教義,使我們偏離福音所傳承的真理,而是要使其持守福音所教導的教義封存在我們的心。」
而英國清教徒約翰·歐文(John Owen)則說:
「所有純正的神學,在某種意義上都是福音神學,因為無論它處於任何時代,它的核心對象與推動者都是神的兒子。」
以福音為中心的神學是不可或缺的
任何神學架構都必須建立在福音的基礎上。北美聖公會(Anglican Church of North America)就是一個好典範,他們由J. I. Packer主導編寫了自己的教義問答。該教義問答的第一部分闡述福音,而第二個問題就是:
問:什麼是福音?
答:福音是神愛世人的好消息,以及透過祂的兒子耶穌基督我們的罪能得救的恩典。(詩103:1-12;賽54:4-5;約3:16-17;林前15:1-4)
然而,福音不只是起點,而應該成為一個持續出現的主題,一個系統神學的主要核心。福音滲透所有教義,定義了教會的使命,並告訴我們,在耶穌基督裡神對我們來說是怎樣的一位神。福音是教會的存在最重要的故事,因此,神學也應當是關於這個故事的神學——即福音神學。正如約翰·韋伯斯特(John Webster)所說:「福音派的神學是由福音所激發、主導並審視的神學。」
我主張,以福音為驅動的神學應該在基督教神學的各個領域中(比如說,在一些具體的主題像是:神的本質、基督的位格與工作、教會、末世論等等)落實福音,並進一步應用於基督徒的日常生活以及教會領袖的事奉。我甚至認為,福音是連結信仰、經驗、使命與實踐的黏著劑。
請思考以下幾點:
- 神學本論(Theology Proper)是在描述那位透過「神的福音」啟示自己的神(可1:14;羅1:1;15:16;林後11:7;帖前2:8-9)。
- 基督論(Christology)探討耶穌基督的生命與工作,這些內容記載於四福音書,並由使徒所傳講的福音教導(羅1:3、9;15:19;林前9:12;林後2:12;9:13;10:14;加1:7;腓1:27;帖前3:2)。
- 聖靈論(Pneumatology)強調聖靈的恩賜與重生的經歷,這是福音的應許(徒2:38;羅5:5)。
- 救恩論(Soteriology)目標在解析「救恩的福音」的多重豐富性(羅1:16;弗1:13)。
- 護教學(Apologetics)旨在「為福音辯護」(腓1:16)。
- 教會論(Ecclesiology)討論「在福音裡的團契」(腓1:6)以及「為福音信仰齊心努力」(腓1:17)。
- 基督徒倫理(Christian Ethics)意思是「對福音的承認」所伴隨而來的順服(林後9:13)。
- 應用神學(Applied Theology)關乎如何「行事為人與福音相稱」(腓1:27)。
- 牧養神學(Pastoral Theology)則顯示出福音對事工的影響。正如德瑞克·提德博(Derek Tidball)所說:
「牧養工作就是讓福音的花苞綻放成完整的花朵……福音決定了一切,從牧者的動機、權柄、方法,到品格,都應受耶穌基督福音的引導。」
所有這些觀點都支持一個結論:福音不只是神學的起點,更是核心、界限和統一的主題。
真正的福音派神學應該是一種從福音出發、以福音為核心的神學,奮力向前、積極行動、敬拜禱告,並傳講真道的神學。這樣的神學以福音為起點,因為福音確立了我們談論神時的詮釋範圍,也確立教會存在的首要目的。
以福音為中心的神學應當展現福音
以福音為開端,並將其置於核心,將帶來一種能夠使福音的應許在教會中結果子的神學。約翰·韋伯斯特曾說:「教義學(Dogmatics)就是對福音內容的結構化與分析性展現。」
他進一步說道:
「最棒的福音派神學工作,源於對基督教福音的喜悅,因為福音本身是一種光明、令人信服且無比滿足的真實。這個真實就是耶穌基督——祂將自己賜給我們,使我們能夠認識、愛慕並讚美祂。以福音方式思考,就意味著在祂的同在中思考,在祂的道與聖靈的指引下思考,並在聖徒團契中思考。而且,我們當滿懷喜樂的信心,因為耶穌基督對自己的見證,遠遠超越任何試圖為祂辯護的神學論述。」
同樣,前雪梨大主教彼得·詹森(Peter Jensen)也智慧地指出:
「負責任的神學家應當以福音來安排其教導,並確保無論神學內容包含什麼,讀者都能清楚地看到福音的核心。若某些神學著作沒有明確講述福音的主題,最終可能會讓讀者無法理解基督信仰的核心信息,唯有透過對福音的闡釋,神學家才能夠有資格繼續深化探討,因為福音是所有啟示當中最重要的。」
以福音為中心的神學是普世性的
最後一點,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以福音為驅動的神學如何連結全球的教會。
2024年9月,第四屆洛桑大會(The Fourth Lausanne Congress)於韓國舉行,來自超過200個國家的5000多名基督教領袖齊聚一堂,共同商討全球宣教與福音事工。
這類會議提醒我們,我們的信仰也有全球性,基督信仰不僅僅侷限於我們當地的教會、鄰舍、附近的學院、神學院,或教會合作的機構。當我們談論神學、方法與實踐時,也必須放眼全球,思考我們的神學與使命在世界範圍內的意義與影響。
在數位時代,各地的散居群體(diasporas)正不斷向世界各地擴展,使得全球的連結更加緊密。這為我們帶來了一個機會,甚至是優勢,使我們能夠傾聽並學習與我們不同的人。雖然福音在非洲、澳洲和美洲都是同一個,但各地所面臨的挑戰不同,執行神學及神學的應用方式也不同,甚至不同的傳統 – 他們各具其獨特的豐富性與活力。
我們的任務是超越自身的視野,與不同宗派、不同國籍的神學家對話。我們這樣做,並非只是為了多元化的表面訓練而已,而是為了確保我們的福音能夠與「大公性」(catholicity)接軌,也就是與全球教會群體的共識對齊,就是真正明白信上帝、屬於教會、並以信心尋求真理的真正意涵。
如果你的神學影響來源,都是來自與你相似、住在同一地區、屬於相同傳統的人,那麼你的神學架構最終恐怕會成為一面只有你的鏡子。別誤會,我欣賞那些擁有紅髮盎格魯聖公會加爾文派學者的優雅歐洲氣質,以及滿口澳洲幽默的人,這兩者我同樣欣賞,但即便如此,我也不希望自己只和一群與我相似的人談論神學——你也不該如此!相反地,我渴望與來自拉丁美洲、東非、斯堪地那維亞、亞洲繁華都市,甚至美國阿拉巴馬州鄉村的朋友們一起思考福音。唯有全球信仰大家庭共同參與神學研究,才能指出我們的盲點,並且祝福我們發掘過去未曾認識的豐富寶藏,並且讓以福音為核心的神學得以推展。
如果福音真的是給全世界的大好消息,那麼就需要來自世界各地的基督的門徒一起努力以及一同探討「上帝在基督裡使世界與自己和好」(林後 5:19)這句話的真正意義。我們需要在各自不同且多元的經歷中,去體會同一個「神恩的福音」(徒 20:24),學習如何認識神、傳揚祂,並在聖潔與謙卑中,我們一同建造神的國度。
作者推薦書籍
- Campbell, Ted A. The Gospel in Christian Tradi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 Taylor, Iain, ed. Not Evangelical Enough: The Gospel at the Centre. Paternoster, 2003.
- Treat, Jeremy R. “Gospel and Doctrine in the Life of the Church.” SBET 32 (2014): 180–94.
- Vanhoozer, Kevin J. First Theology: God, Scripture, and Hermeneutics. InterVarsity Press, 2002.
本文章編譯自:https://www.logos.com/grow/nook-what-is-evangelical-theology/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