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ennifer Grisham
翻譯:WJ

「降臨期是為少數人的。」這是 弗萊明·魯特利奇牧師 在我們最近一次關於降臨期季節的訪談中對我說的第一句话之一。
在這個季節裡,我們很容易讓想像力回到過去聖誕節的景象、聲音與氣味,欣然投入節慶的忙碌,也重溫我們所愛的故事與聖誕歌(像是 Elf 和 “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這兩個就是我的喜愛之一)。同時,也很容易被「耶穌就是這季節的原因」這類說法的情感所吸引,以及聖誕馬槽劇——這些都是美好的,但它們並不在歷史意義上的降臨期核心之處。
魯特利奇(她著有《Advent》和《The Crucifixion》等書)在訪談中為我揭示了我們被邀進入的降臨期戲劇。聽她談論降臨期的黑暗與光明,就讓我想起多蘿西·L·塞耶斯(Dorothy L. Sayers)的一句話:「基督信仰是人類想像所能負荷的最激動人心的戲劇——教義即戲劇。」
降臨期的戲劇遵循另一條主線,並非人人願意(或能)在聖誕節前的四週裡沈浸其中。這是一個在黑暗與光明之間的故事:一位看似遙遠的王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靠近(參見羅馬書 13:11),他正即將回來,施行公義並恢復破碎。降臨期把我們帶回比喻與預言,把節日的甜膩情感取代,以一種更真實、更深的喜樂,使其能在苦難、罪與紛擾中長存。
下文是我根據與魯特利奇牧師的訪談整理出來、邀請你一同聆聽的這個故事。
降臨期始於黑暗
當魯特利奇寫道「降臨期始於黑暗」時,她指的是苦難、罪,以及上帝似乎隱藏的那一面(即我們常感受不到祂)。她提及在烏克蘭那些沒有電、水的信徒;那群在疫情中生活被徹底改變的學童;無論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在懷疑與恐懼中掙扎的人。降臨期始於黑暗,正因為我們生活在黑暗之中。
但降臨期的黑暗有時太沉重難以承受——這也是為什麼「降臨期是為少數人的」。她說:「許多人無法忍受太多痛苦或黑暗,這並不是他們的錯。他們有選擇是否去容忍。若是在俄羅斯轟炸下,他們沒得選。但在我們的社會,可以選擇否認。許多人就是被養成去否認一切,認為凡事要往好處看。」
降臨期告訴我們的是要承認困苦。她回憶道:「我曾去參加一場有關自殺的研討會。有位專家多次強調:朝向痛苦而去(steer toward the pain)。這句話讓我在那時就停住了思緒,之後多次反思,不只是在談自殺的脈絡中。我常引用它,盼望有人能像我那樣把它用在自己生命中。……我們應該朝向痛苦。而這正是耶穌所行——比任何人都更多。他每日如此,直到死在十字架,承受最後一滴痛苦、公義被羞辱的公開苦難。所以不是不去思索痛苦,而是我們必須在基督光中承認它。」
換句話說,我們不必強顏歡笑或掩飾困難。
「朝向痛苦」也可以意味著我們在耶穌基督光中的角度來承認這些苦難;祂了解痛苦,並在我們所面臨的一切挑戰中安慰我們。
黑暗中,光仍照耀
即便承認黑暗與痛苦特別令人不適,特別是在這個時節,降臨期提醒我們:正是因為黑暗,光才更為鮮明。「傳統上,降臨期是一段黑暗季節,而基督的單一之光是一道燈塔。」她說。「黑暗中一支燭光,那就是基督的光。」
這樣的光明比喻,在新約中多次被使用;耶穌在十童女比喻中也有運用(見馬太福音 25:1–13),而這段比喻正是降臨期的重要經文之一。魯特利奇提到,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的一幅畫作展現了這比喻的精髓(這幅畫也刊在她書的封面上)。
在畫中,正如比喻所敘述,五位愚妄的童女因缺油請求那五位明智的童女分給她們油。魯特利奇指出:「在她們頭頂上、愚妄與聰明童女頭頂上方,有一位天使正宣告從天上要降下神的城。」這畫作幫助我們視覺化那一天的到來——主耶穌將以榮耀現身,將天城降臨於地上。
魯特利奇繼續說,布雷克的這幅畫把神的國度“由天降臨至地上”,正如《啟示錄》所說:在這受造界上,要有新的創造,治癒一切罪、悲哀、死亡、不公、憎恨、戰爭、瘟疫、饑荒、謀殺、倏然死亡……所有這些都將在那位神子降臨的光輝中被抹去、被消滅。
我們準備好了嗎?
於是,這便是降臨期的應許:這世界並不如其應然,耶穌基督要再來,叫萬事歸正。我們不知道新郎何時會來,但我們知道祂必來。「新郎午夜降臨是被期待的,但我們未做好準備。」魯特利奇說。「我們的燈沒有油,我們把油都用光了。我們把燈點得太早。我們沒有等候。」
她引用一首基督教詩歌的歌詞:
「醒來,醒來,夜正飛逝,
登高望哨者正呼喊;
喚醒,耶路撒冷,興起!
午夜聽歡迎之聲;時刻呼嘯歌歡樂:
『哦,智慧童女你們在哪?
新郎來了,醒吧!
用喜樂點亮你們的燈!哈利路亞!
用新娘的照料準備自己,
迎接近在咫尺的新郎。』」
降臨期的目的,乃是使我們預備好:「教會的預備在降臨主日與降臨前三個主日中得以彰顯;當這整個季節被完整過時,那七個主日的讀經與詩歌就充滿了那氛圍與意義。」
當我們留意上帝應許那「新創與再來」的聲音時,我們也側耳傾聽守望者的宣告——新郎正在來。當我們期待、等待耶穌的再來,我們也要行出反映我們盼望的行動。
「慈悲的行為是必要的,以證明我們對應許的忠誠。」魯特利奇補充道。「我想強調以實際的方式伸出援手,以金錢與具體方式減輕苦難,思念那位基督特別關懷的人,在祂在人間的生命中那樣明確地表達出來。」
降臨期的最後一週
降臨期的最後一週或許是最具挑戰性的,因為聖誕節的繁忙、趕禮物、家庭聚會常會從平安夜儀式開始就擾亂秩序。可魯特利奇說,仍然值得堅持。
「隨著進入降臨期的最後一週,音樂與讀經變得更加動人:以賽亞書中的預言、有些詩歌與聖歌。」她說。「Eleanor Farjeon 所作的聖誕頌歌 People, Look East 對我特別動人。那首頌歌有一段提到冬天中那座貧瘠、結冰的窩巢—裡頭無生命。作為愛鳥者,這意象這降臨期比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我心。那段歌詞最終一句是:『愛,那隻鳥,正飛來。』我們說這“愛”指的是耶穌,祂正在來……那應是最後一週的信息,儘管有瘟疫、災難、殺戮與突然而至的死亡。仍有應許。」
這份應許把降臨期的信息拉回:她說,「新郎要來了。雖是午夜,他要來。我們可以準備好。我們可以藉著最微小的事準備:一聲真摯的禱告,一張支票,一次探訪,一句善言。這些都是在黑暗中點亮蠟燭的方式。但這些蠟燭之光若沒有耶穌是那光、祂的應許永不失敗,那光就意義不大……祂正在來。」
阿們。
想更了解降臨期嗎?我建議從這篇文章,以及弗萊明·魯特利奇的著作《Advent: The Once and Future Coming of Jesus Christ》(《降臨期:耶穌基督昔日與將來的來臨》)開始。魯特利奇牧師大概會希望我提醒你:如果你要守降臨期,就不能只做一半。當你的想像同時分散在「降臨期」與「聖誕節」之間時,效果就不一樣了。如果你今年錯過了降臨期,可以從現在開始預備明年。
傳統上,降臨期的操練包括共同與個人的聖經閱讀(如《公禱書》或《修訂共同讀經表》中的經文),並且推遲聖誕季節的開始(包括所有裝飾與聖誕詩歌),直到聖誕節當天。每個主日都有一個特定主題,每主日點燃一支蠟燭,直到四支蠟燭全數點燃。那首關於太多鳥的歌曲《聖誕十二日》所紀念的,正是聖誕節後的十二天,從 12 月 25 日到 1 月 6 日(主顯節)。這才是所有聖誕樂趣全面展開的時候,讓我們全然投入「道成肉身」的喜樂。
選擇延遲慶祝聖誕,專注於降臨期,需要極大的克制,但這是值得的。
文章編譯自:https://www.logos.com/grow/fleming-rutledge-adven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