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uest Author
我想先從 C. S. 路易斯的一句話開始:
「痛苦堅持要我們注意。神在快樂中對我們低語,在我們的〔良心〕中對我們說話,但在痛苦中祂大聲呼喊。痛苦是祂喚醒一個耳聾世界的擴音器。」
C. S. 路易斯指的是,最終在回應苦難時,我們需要把人指向神。我們需要引導他們做出一個信心的回應。
所以,以下是一些關於如何回應的想法。
預備好以信仰問題為背景
當你回應人的時候,要有信仰問題的〔背景〕。我在這裡想指出的是,我鼓勵你不要以我所謂的「信仰答案」為背景。
理解苦難的框架,在某種意義上,是嘗試去回答這些問題。而我認為我們應該以這樣的觀點來面對苦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真正需要持守的是信仰問題。這個過程的一部分,可能正是學習在信仰的回應中,帶著這些問題生活。
問題一:神在這苦難中的目的為何?
我們會問:「神在這苦難中的目的為何?」……也許我們不知道答案,但我必須說,有時我確實見過一些人,他們得到了答案。
我認為這在聖經裡也是如此。偶爾,我們被允許看見神在某些情境中的目的。當我遇到一個神的目的非常清楚的情況時,我會嘗試把那個經歷視為「河邊的石頭」,用來記號神在做什麼。這樣,當我們面對不明白的情況時,我們可以回頭說:「嗯,神那時候在工作,我相信祂將來仍會繼續工作。」
問題二:神在其中教導我什麼?
下一個問題是:「神在這其中教導我什麼?」
坦白說,我對這句話的措辭有掙扎。「神在教導我什麼?」這句話暗示神可能特意讓你經歷苦難,好教導你某件事。我想修正這種說法,因為我認為這非常關鍵。
在我妻子過世之後,我在高中參加家長會談,四處走動,遇到了一些熟人。有一位認識的朋友──我們以前一起去過教會,她是信仰群體的一部分──很恰當地關心我近況,並給予支持。然後她對我說:「嗯,我想其實神讓你遇到這件事,是因為祂要你成為一個更好的輔導者。」
我真的無法接受這樣的說法。當神要教導我們一些事時,祂不一定是親自降下苦難,但祂仍然可以利用這些處境來教導我們。身為教師,我並不一定要為學生生命中的事件負責,但我仍可以用這些事件作為教材,幫助他們學習。這需要他們的參與。同樣地,這個「以信仰問題為背景」的思路,能幫助我們與同行的人一起進入這個過程,帶著開放的心去領受:在苦難中,我其實可以學習到一些事。
問題三:我們如何讓神的榮耀被看見?
接下來的信仰問題是:「我們如何讓神的榮耀被看見?」聖經邀請我們成為神在祂展開的國度計畫中的同工,使祂的榮耀得以彰顯。而苦難的處境,正好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
問題四:我們何時會回應神的愛?
接下來的信仰問題是:「人們何時會回應神的愛,並加入祂拯救世人的使命?」
很多時候,人們的問題是:「神在苦難當中在哪裡?」我非常喜歡 Philip Yancey 的回應:「教會在哪裡?我們在哪裡?」我們不應該只是指著世界說:「為什麼會有苦難?」我們應該實際回應苦難。那裡就是神的愛,那裡就是神的恩典,而我們實際上可以參與其中。
承諾與受苦的人同行
關於環境,我想提出幾件事。首先,苦難需要關注。人有時候需要有人陪伴,而這裡面包含幾個特徵,其中之一就是「盟約」。我之前提過,我會很謹慎地對人說:「我承諾要陪你一起尋求神在這處境中正在做什麼。」這就是一種盟約。我會提醒對方:我會和你一同走過。當他們不再覺得孤立無援,就能以一種比較能夠面對問題的方式走過苦難。
營造抗議的氛圍
你所營造的環境,應該帶有抗議的意味:苦難與邪惡是不對的;我相信這是一個破碎的世界;這件事不應該發生。因此,當我與一位受苦的人同行時,在適當的時機,我會與他們一起表達抗議:這本不該發生;這是不對的;這裡發生了壞事。而我也相信,神同樣抗議這些。
把盼望帶進處境
我們也要尋找目的,而這將我們帶到一個極為關鍵的點──就是盼望。我們要把盼望帶進過程裡。那個受苦的人,也許當下無法為自己懷有盼望。但輔導者、牧者、幫助者能把盼望帶入情境中。比如,我們相信──我們有盼望──我們可以發現神的目的,或者至少相信神確實有祂的目的。我們有盼望能學到一些功課;我們有盼望能使祂的榮耀被看見;我們有盼望能回應並實際幫助他人。
給予「沉默」的禮物
要有能力、也要願意給予「沉默」的禮物。很多時候,只是安靜地陪伴在某個痛苦的時刻……而這個痛苦的時刻,可能是一分鐘、一日、一個月,甚至一年。在痛苦的時刻,人們很少想要答案。的確,他們會提出問題。他們會說:「為什麼?」但「為什麼」有時只是一種痛苦的表達,不一定是真正的提問。羅馬書 12:15 說:「與哀哭的人同哭」,在這個時候就是很好的指引。某些時候,沉默其實才是最好的禮物。
所以,這裡有一個給輔導者的小建議:如果你不知道該說什麼,就什麼都不要說,只要陪著對方。有時候,我不確定該說什麼,卻感到被迫要給出一個答案,結果說了之後,反而希望自己能按下「重置」鍵。我要鼓勵你:永遠不要試圖回答一個神沒有回答的問題。如果聖經沒有清楚回答這個問題,那麼你也不要試圖去回答。
結論
是否會有一個時候可以回答問題呢?
根據我與人的互動,我認為確實會有,但那是在苦難的當下過去之後。當他們開始走出來,嘗試繼續前行,並思考:「我要如何把這段苦難放在我的生命歷史裡,但不讓它決定我是誰?」──就在那個時候,他們才會開始發問,而我們也才能開始提供一些答案。
最終,我不認為解釋邪惡是你的責任。我認為我們都需要學習帶著它生活。苦難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在人受傷、渴望尋找生命意義與目的的處境裡,伸出手並表達神的恩典。
本文章編譯自:https://www.logos.com/grow/god-and-suffering-4-questions-to-ask-even-when-there-arent-answer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