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tthew Boffey
譯者:郭熙安
要詮釋使行行傳五章亞拿尼亞和撒非喇的故事,並非易事。許多讀者覺得它太嚴厲,回歸到舊約時代的報應。「為什麼懲罰會突然臨到?為什麼不給人悔改、恢復的機會?」
再多的註解也無法抹去這段話的鋒芒——但這可能就是重點所在。
以下我要提出五項洞見,以說明為什麼路加在聖靈的默示下把這段故事收錄在使徒行傳裡。我的目標不是要解決你的所有的疑問(儘管這些洞見能解決我的疑問),而是留給你一個從這段經文而來的新問題。
一、亞拿尼亞和撒非喇只是陪襯
這對夫妻令人震驚的結局,讓我們容易忽略這故事一開頭的「但是」。 (章節劃分當然也沒有幫助。)
亞拿尼亞和撒非喇的欺瞞、貪婪與信仰群體的真誠、慷慨形成對比(徒四32-37)。請讀五章1-11節,再回來讀前一段,或許會有某種悲傷的感覺油然而生。這場景描述的和樂的烏托邦。「一心一意」、「凡物公用」、「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
「(但是)有一個人,名叫亞拿尼亞⋯⋯. 。」這可是個不好的預兆。貪婪和欺騙如病毒般進入這個群體。教會正大幅擴張,亞拿尼亞和撒非拉卻偷著進來,成為威脅。
請注意另一點:撒非拉死在彼得腳前(五10),而那裡正是約瑟帶所有錢財來到的地方(四37)。這位慷慨的門徒非常尊重上帝的權柄,從他擺上財產在神所設立的使徒腳前就能看得出來。亞拿尼亞和撒非喇卻沒有這樣尊重上帝,於是上帝將他們放倒在地,藉此來顯明祂的權柄。
二、這段與約書亞記七章十分相似
不論作者路加有沒有這樣的意思,解經家能輕易指出這故事和約書亞記七章裡的亞干有十分類似。布魯斯(F. F. Bruce)在NICNT系列裡的使徒行傳註釋書裡寫道:
亞拿尼亞故事在使徒行傳裡的地位,就像亞干故事在約書亞記裡的地位。這兩段敘事裡都有欺騙的行為阻斷神子民的得勝之路。有可能使徒行傳的作者本身想要突顯兩者之間的相似,因為當他說亞拿尼亞「私自留下」部分的價銀時(2節)所使用的希臘字,和希臘文版本的約書亞記七章1節裡,說到(由亞干所代表的)以色列人因為取了當滅之物作私用而「犯了罪」所用的希臘字,是同一個字。
至少,這裡的相似性讓我們想起,神突然施行審判,護衛祂的聖潔,並沒有違背祂的本質。
但是相似之處不只有動詞。
- 兩起事件都發生在新的開端:以色列人正要進入應許之地,而新約教會正要在耶路撒冷扎根。難道上帝在熱心守護著祂的嫩芽?
- 兩起事件都涉及貪婪和財產。上帝命令以色列人不可將當滅之物帶進營中(書六8),而萌芽中的教會也將變賣一切看作習俗。
- 上帝迅速而全面地懲罰這兩個群體。明顯的差別在於亞干全家一同受罰,而亞拿尼亞和撒非拉是個別受罰。
我們可以合理猜想,神立刻降罰的原因之一,是使祂的子民以及他們正在成長中的群體保持聖潔。敘事並沒有這樣明講,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子民的回應也這樣暗示(5、11節),並且其他新約經文也命令要保守教會的純一(林前三1617,五1-5;林後六14-18)。
(下文待續)
本文譯自:https://blog.logos.com/5-insights-for-interpreting-the-deaths-of-ananias-and-sapphira/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