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光亮
在華人社會中,「神學」是一個較為被冷落的專業和學術領域。在筆者所接觸過的教會中,神學生坐冷板凳的不在少數。教會的領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神學不實用,且枯燥難懂」, 即使他們認為神學對教會的發展和基督徒靈命的建造很重要。
從教會上千年的歷史中不難發現教會的分裂通常由不同的神學觀,或者雙方對某個教義的不同認知所造成。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神學研究之必要,或者正確的研究方法。因為,神學是人藉助科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神。換言之,神學研究將人與神聯繫了起來。然而,錯誤的方法論極有可能導致錯誤的結論,那麼什麼才是研究神學的正確方法?以及如何藉助神學的方法論來研究「神」和「人」?本書《教義的詮釋,神學的發生:方法論、神論、人論》將從不同的維度對這幾個方面予以探討。
本書作者,李麗娟,中華福音神學院神學碩士,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神學博士,曾任台北長春禮拜堂全職傳道,華神出版社主編,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創欣神學院專任教師,目前在中台神學院擔任專任教師。主授詮釋學、系統神學、宗教哲學。著有《詮釋神學:與存在相屬的神學》(台北:橄欖,2010),主編《成為基督徒:祁克果神學》(台北:橄欖,2011)。
本書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可取之處:
1.核心明確,重點突出。從書名不難看出,本書的重點分為「方法論」「人論」與「神論」三部分,而「方法論」是串聯「神」與「人」的橋梁。這是筆者第一次在系統神學類的書籍中看到把「方法論」作為一個單獨的主題予以論述,確實獨樹一幟。再者,本書的作者以清晰的脈絡介紹各個時期神學的發展,並從中引申出「神學的方法論」。不但論述了例如,阿奎那,安瑟倫、加爾文,等一眾基督教歷史上豐碑式的神學人物,更論述了幾大神學流派在神學方法論上的區別,比如亞歷山大學派與安提阿學派(早期基督教最為著名的兩大神學流派)。本書尤為出彩的地方,在於把當代或現代神學的流派和詮釋學納入了討論範圍,且似乎有意讓讀者對神學的「方法論」予以今昔對比。當然,這也對讀者的神學功底、分析和歸納的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戰。
2.神學的構建與 Sola Scriptura.本書目的非常明確—以神學的方法論來構建神學。但本書的作者刻意反覆提醒讀者,神學的建構確實以知識的累積作為的基石,但要蓋好「神學」這所房子,則離不開實際的應用—基督當在生活中與神相遇,而一般的西方系統神學家們通常不會在教義類的書籍中把教義同實際生活相結合。即使有著各樣的「方法論,」但在李博士看來,這一切的方法不過是源自《聖經》的「細流,」從而將讀者的注意力引向神學的本質—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 其所表達的立場或潛台詞—脫離了《聖經》,神學的根基就會被動搖,並且神學就不再被稱為神學。
3.調理清晰,洞見深邃。雖然在「方法論」部分,本書的作者更多的以歷史神學的視角作為切入點,並宏觀的展現神學的發展。但在「神論」和「人論」部分,作者極有洞見性的把「啟示觀」納入討論的範疇,從而為「神論」的展開埋下了伏筆。在李博士看來,人如果離開了神的「啟示」那麼就不可能認識神。但筆者認為本書或許可以把主流的「啟示觀」和「默示觀」加入討論的範疇,而非簡單的介紹何謂「啟示」?在「神論」與「人論」部分,本書的作者在提醒讀者們要以謙卑和敬畏的心來研究神的同時,似乎又刻意的營造一種神、人之間的距離感,因為「神」是人需要仰望般的存在。至於「人是什麼」這個極具哲學意境的話題,李博士以神學視角予以回應。通過強調人是按上帝的「形象」與「樣式」被造,既拉近了神—人之間的關係,也明確表達了人所擁有的獨特地位。更從救贖的視角,使神—人之間的交流從伊甸延續至今。最終以「神的護理」為神—人之間的關係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適用人群:本書的神學性、邏輯性、辯證性極強,卻又不失閱讀性。對於基督教神學感興趣的讀者,本書絕對是必讀的佳品。
本文作者:杜光亮,寫於 2022年10月9日,目前是埃德溫斯特國際研究院系統神學博士候選人(Phd Candidat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