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子堯
經文出處-路加福音9:7-9、23:6-12;馬太福音12:38-42;約翰福音3:1-21
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號稱為神的兒女,我們的確要成為天國的好見證人,但我們真的有必要或有需要回應每一個問題嗎?當我們不回應,就代表我們沒有愛心嗎?當我們回應的不夠準確,我們就不是好基督徒嗎?
我們就先來看看聖經中的實例,作者深信透過了解耶穌的言行舉止,將有助於我們能更健康、更全面地看待這件事。
路加福音9:7-9
7分封的王希律聽見耶穌所作的一切事,就游移不定,因為有人說:是約翰從死裡復活。8又有人說:是以利亞顯現;還有人說:是古時的一個先知又活了。9希律說:約翰我已經斬了,這卻是甚麼人,我竟聽見祂這樣的事呢?就想要見祂。
邪惡的好奇心
這裡希律開始注意到關於耶穌的事,因為他聽見所有一切關於耶穌所做、所行,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這令他感到困惑至極,甚至到了不知所措的地步。因為人們說了一些謠言,哪些謠言呢?
耶穌分別是:
- 1.施洗約翰從死裡復活
- 2.先知以利亞出現了
- 3.古時的一位先知復活了
這些謠言,造成了希律非常大的困擾,產生他心理上的衝突。因為他自己心裡清楚明白,施洗約翰已經被他下令斬首了,真的死了!但為什麼還有這些事呢?可能是心裡的不安?可能是想遮掩罪疚感?但更可能也因此使他產生了好奇心。
不過別忘了,希律有著非常迷信且錯誤的價值觀,相對也造成了他對於有關耶穌的事,產生了邪惡的好奇心,沒錯就是邪惡的好奇心。於是,從那時候開始他便想要尋見耶穌。
說真的,這絕對不是出於想認識耶穌的心,這是出於人邪惡的私心。這讓我們理解了一件事,不一定每一種渴望想要找到耶穌的心態都是正確的。怎麼說?讓我們從另一處經文來理解。
路加福音23:6-12
6彼拉多一聽見,就問:這人是加利利人嗎?7既曉得耶穌屬希律所管,就把祂送到希律那裡去,那時希律正在耶路撒冷。8希律看見耶穌,就很歡喜,因為聽見過祂的事,久已想要見祂,並且指望看祂行一件神蹟。9於是問祂許多的話,耶穌卻一言不答。10祭司長和文士,都站著極力的告祂。11希律和他的兵丁就藐視耶穌,戲弄祂,給祂穿上華麗衣服,把祂送回彼拉多那裡去。12從前希律和彼拉多彼此有仇,在那一天就成了朋友。
前面提到,希律從聽到關於耶穌的傳聞之後,就開始想要尋見耶穌。但是一直到了耶穌被賣,被帶到彼拉多面前公審的時候,希律才有機會可以遇見祂。
耶穌的一言不答
果不其然,希律看見了這個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就極度的歡喜快樂。因他早已聽過許多關於耶穌的傳聞和事蹟,因此聖經說他指望或希望耶穌能行一件神蹟給他看!於是,他便像好奇寶寶一樣,對耶穌提出了許多的問題,但耶穌的反應卻是一言不答。奇怪了?對於有人渴望想要認識耶穌,耶穌的反應卻是一言不答?
請知道在耶穌眼前的這個人,對於耶穌所行的事蹟早有耳聞,如今能親眼見到本人,自然的會非常興奮且渴望能看到什麼,但耶穌並沒有以他的渴望來回應他。這讓我們相當匪夷所思?
耶穌不是全世界的答案嗎?耶穌不是應該給予答案嗎?況且如果耶穌向希律行一個神蹟,會不會有可能希律就將耶穌釋放了呢?使祂重獲自由呢?很有可能吧!但耶穌的回應竟是一言不答。
那究竟耶穌的回應,祂的言行舉止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省思呢?這正是我們要思考的重點:就是我們真的有必要回應每一個眼前想要尋求神的渴望嗎?是不是我們應該要學習分辨一下?
請知道即或你的渴望很真實,但並非每一種渴望都是出於想認識神的動機。有一些渴望的動機是出於想要看神表演,觀望神能變出什麼新把戲,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種渴望,正是以自己為中心來試探神的邪惡心態。記得嗎?雅各書1:13說:…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祂也不試探人。
而這種出於試探的心態,的確會對神提出大量好奇的問題,但這些問題背後的動機,明顯不是出於對神真實的敬畏。然而,耶穌對於這種試探的態度,所採取的回應方式就是:「一言不答」。有時對於人試探性的問題,不是我們心裡沒有答案,或許有時候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保持沈默會更好。
那我們就針對剛才思考的重點做個補充,稍後再回到主軸。
就是我們真的有必要回應每一個眼前想要尋求神的渴望嗎?若不然,我們又要如何分辨呢?如何分辨這種出於試探的邪惡心態,並看見背後所隱藏的動機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會問的問題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我們是為了加強質疑不信的力度」;還是,「為了真實渴望認識知道真理」。
加強質疑不信的力度
那我們先來討論第一種類型的問題,在馬太福音12:38-42節記載了耶穌與法利賽人的對話:
馬太福音12:38-42
38當時有幾個文士和法利賽人,對耶穌說:夫子,我們願意祢顯個神蹟給我們看。39耶穌回答說: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看神蹟,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們看。40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裡頭。41當審判的時候,尼尼微人,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因為尼尼微人聽了約拿所傳的,就悔改了,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約拿更大。42當審判的時候,南方的女王,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因為他從地極而來,要聽所羅門的智慧話,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所羅門更大。
在這段經文中,耶穌選擇拒絕回答他們的問題。因為當時有幾個文士和法利賽人,對耶穌說:我們願意祢顯個神蹟給我們看。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跟希律很像呢?指望看祂行一件神蹟。
請知道,他們的懷疑和不信,不會因為耶穌的回答而有所改變的。在耶穌事奉的這段期間,大家都知道祂有很獨特的教導和啟示,也行了很多神蹟奇事和異能。是無可否認的!祂是當時社會上的名人,告訴他們要明白如何讓神帶領我們突破和經歷,並讓我們對神有更新的認識,使我在神裡面擁有絕對的安全感。
而耶穌說他們是什麼呢?是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他們心中的意念邪惡,因為他們的不信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對於刻意以相反質疑的方式所提出的問題,我們可以明白是故意的,是不信的。
不信的心,就是說什麼都不會相信。因為帶著不信質疑的心所問的問題,只在乎自己心中所想要得到的答案。這絕對不是要尋找真理的答案,而是要刻意的歪曲答案,來符合自己心裡的需要。說穿了,不信質疑,就是只信自己所相信的而已。
同時,他們也不忠於他們與神的立約。因此,耶穌稱他們為「淫亂的世代」。耶穌知道因為他們不忠於與神的立約,所以即使再多行一個神蹟,行得再多的神蹟,也不會讓他們信服的。雖然,在眾人中,他們對聖經的知識是最淵博,內容知道的最詳細,但他們卻還是無法相信神。
這是不是也是我們許多人的盲點呢?以為多讀聖經,搞懂了,只要搞懂了,就可以相信神了。其實不是的,恰恰相反了。因此,耶穌沒有再顯神蹟給他們看了,只是向他們舉了兩個例子:第一個是先知約拿的例子;第二個是南方女王的例子。
作者個人認為很有趣的是祂用這兩個例子,都是歷史書的實例。換言之,兩件事都發生在以前的時代。耶穌是在向他們解釋,這是他們的責任,要讓他們從所認識的歷史經驗中來帶領他們相信神。
所以,基督徒可能會犯的最大錯誤之一「就是我們對神的作為有所認識,卻沒有讓這樣的認識來改變我們」。如果,我們對神的知識不能改變我們,我們終其一生的標準就太低了,因為我們的屬靈生命將不會再有長進。
請知道,我們不僅對我們一生中所看見的事情負有責任,對我們從他人生命中所聽見的事情,我們也負有責任。因為,大部份的人很容易看見就相信;但要聽見就相信,卻不是那麼容易。因此,在約翰福音20:29耶穌對門徒多馬說過: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而的確,這正闡明了一個蒙召人生的超高標準。
我們相信肉眼實際可見,合乎邏輯和理性思考的事情,是一回事;但相信肉眼看不見,沒有親身經歷過,憑著超凡的信心,而接受的事情,卻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耶穌在這裡挑戰文士和法利賽人的信心。祂對他們實話實說,祂說:即使我再多行一個神蹟,也不會改變你們的不信。沒錯,這只會增加他們更多質疑的合理性和不信。
當時的宗教領袖身負重任,照理來說他們對真理的認識應該是最深的。但他們卻對親自站在他們面前的「彌賽亞」無動於衷。這真的很諷刺!
以上,是第一種類型的問題。
真實渴望認識知道真理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第二種類型的問題:為了真實渴望認識知道真理。
在約翰福音三章中,我們看到一個名叫尼哥底母的人,他夜間來找耶穌。尼哥底母對耶穌的教導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他心裡很困惑,他想知道答案。我相信尼哥底母來找耶穌,單純只是出於一種渴慕認識真理的心,他是真的想認識耶穌。我們從耶穌回答他的方式中,就可以看到這一點。在兩人的對話中,我們看到尼哥底母或許不能體會,但他是帶著他想知道的答案而離開的。(約翰福音3:1-21)
所以,問問題本身並沒有錯,只要我們的動機是為了渴望認識知道真理。
因此,我們必須了解,我們對神認識的增長與否,部份就取決於我們是否帶著這種渴望認識知道真理的態度,來到祂面前。我想人生中有許多時候,我們會面對很多挑戰我們信仰和思想及價值觀的事情。因此,我們必須帶著和尼哥底母一樣的態度:「亦即渴望認識知道真理的態度,來到神面前」。
這就是我們的挑戰!
回應的挑戰,就是接踵而來的控告聲和失控的行為
讓我們再回到主軸當中。
當然,當我們選擇不回應這些試探性的質疑和不信時,我們的挑戰就來了。因接踵而來的就是仇敵的控告聲,這些控告聲總是像祭司長和文士一樣,非常激烈,非常強烈。但別忘了,仇敵控告的聲音總不會變少。
這時,希律或許是惱羞成怒吧?因此就和他的兵丁開始做一些失控且不合理的事。他們開始戲弄耶穌,藐視祂,對祂不屑一顧,還故意給祂用雄偉華麗的衣服來覆蓋祂。這是想要尊榮耶穌嗎?當然不是。因為通常當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應時,再加上仇敵扭曲的謊言和接踵而來的控告聲,就會從原本的渴望能得到什麼,轉變為藐視,不屑一顧,甚至會開始做出一些不合理且失控的行為,來戲弄傷害對方,以此為報復。(因被冒犯而受損的自尊心,不容許再次被踐踏;它必須以極端的手段保護自己,以免再受到更多次的傷害。)
而耶穌對此的反應卻又是什麼呢?一言不答。
兩種不同的合一
顯然,認為自己受到羞辱的希律,就將耶穌送回彼拉多那裡去公審了。更神奇的事是,從前希律和彼拉多之間是彼此為仇的關係,但卻因為經過公審耶穌的這件事,兩人竟成了好朋友。我們都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我必須聲明這不是真理。我們都知道,仇恨的確能因著信任耶穌基督而和好。但他們卻不是因著信任或認識神本身而和好,卻是因著不信一起抵擋神本身的價值觀,而開始和好。這種和好就是所謂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建立在互相利用的基礎上。
所以,合一有兩種,一種是因著渴望認識知道耶穌基督的和好和合一;另一種,就是因著質疑不信敵擋耶穌基督的和好和合一。而這種合一,卻是與神為敵的勢力。
對於基督徒應該活出每一個答案的反思
或許身為基督徒的我們需要和時代對話,但對於世代中很多質疑和不信的需要,作者認為我們根本不需要去逞強回應每一種需求和問題。記得,耶穌並沒有回應每一個問題,耶穌是世界的答案,但耶穌也不回應每一個問題。我們需要從錯誤中學習像耶穌一樣,分辨人心背後的動機:是為了加強質疑不信的力度;還是,是為了真實渴望認識知道真理。對於那些質疑和不信,邪惡且試探性的問題,我們應該學習像耶穌一樣保持界線,一言不答或不再多做回應,我們需要勝過世人的眼光。
作者提供這個角度的看見也是想破除一些迷思,特別是在教會中那些非常看重實踐信仰的人,都是一群很認真並願意付上代價的人,心中總有一種不滿足的渴望在吶喊:想要活出天國的答案,呈現在地如在天的生命,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看見,更感受得到天國的實際。而作者本人,也是非常貼近於這樣的信念和想法的,因這真的很可以點燃人心中的使命感。
但經過多年的反思之後,作者認為只要一個不小心,我們很可能就會陷入一種迷思之中,就是:我們要成為全世界的答案。但我們真的能成為答案嗎?我們真的能給出所有的答案嗎?我們真的有必要回應每一個眼前想要尋求神的渴望嗎?請不要太快下定論,沒錯!我們是要成為答案,要回應一些能回應的渴望。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和意識到自己的有限,當我們只把焦點放在我們自己的身上,我們就會很用力地想讓自己成為答案。但當我們認為自己能成為答案時,可能就會忽略了「耶穌才是唯一的答案」!而即或耶穌是世界的答案,但耶穌也不回應每一個問題。
所以請記得,我們只不過是與這個答案同工的管道之一。當我們生命中有這樣的看見時,作者深信即使我們面對困境,也只會被真理所影響,更甚於被境遇和環境所影響。我們也將會在真理中站得更穩,活得更喜樂,服事得更長久。所以,請務必瞭解,無論我們處境為何?我們都必須效法遵行耶穌的典範,這即是活出真理。如此,將使我們動靜皆宜,知道何時該回應,何時該沈默,在動靜中都能使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著最大的榮耀!
作者:簡子堯傳道,畢業於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目前服事開拓我父的家教會。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