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irk E. Miller
翻譯:Joy Lin

在本集《Logos 線上直播》節目中,Kirk E. Miller與Mark Barne(Logos首席產品經理)深入探討如何在聖經研究與事工中負責任地運用人工智能。他們剖析了在聖經研究中導入AI的注意事項,並闡述Logos如何以明辨力、防護機制及神學信念為核心,打造善用AI的工具。
文章大綱
本集嘉賓:Mark Barne
Mark Barne 擁有二十年牧職經驗,持有聖經神學碩士學位,曾任聯合神學院客座講師。他曾擔任《福音雜誌》編輯,並為《恩典雜誌》、《當代福音派》及《福音時報》撰稿。現任Logos與Verbum應用程式的產品經理,與妻子及兩名兒子定居英國。
本集精華
我們所指的人工智能究竟是什麼?
何謂人工智能?探討人工智能(AI)的負責任應用前,我們需先釐清其定義。Mark 提出實用定義,特別針對ChatGPT與Logos等工具進行闡釋。
儘管人工智能已存在數十年,但近期透過大型語言模型(LLMs)——能根據人類指令生成文本的技術——才真正進入大眾視野。
應運用哪些神學原則與經文思考AI?
如何從神學角度思考AI?哪些神學原則或關鍵聖經經文具有指導意義?
儘管聖經未直接論及AI,卻賦予我們神學框架以應對新科技。Mark提出數項核心神學原則:
- 智慧:真正的智慧源自上帝,而非機器。研讀聖經本質上是屬靈的操練,而非單純的資訊下載過程。
- 分辨力:基督徒必須培養辨別善惡的能力,尤其當科技帶來嶄新的便利與誘惑時。
- 管家職分:信徒蒙召妥善管理時間與資源,其中包含對科技工具的負責任使用。
- 群體:人工智能永遠無法取代教會的角色。向機器而非其他信徒尋求答案,恐將動搖神所設計的群體門徒訓練根基。
- 謙卑:知識可能使人驕傲。當海量資訊唾手可得之際,我們必須防備驕傲與自足的幻象。
Kirk E. Miller為評估科技與人工智能增添另一重要神學視角:創造、墮落、救贖與成全的框架。科技(含人工智能)可視為創造使命的實踐——作為促進人類繁榮的文化工具。但因墮落之故,它亦可能被濫用以滋長驕傲、自恃,並扭曲神的旨意(例如創世記第十一章的巴別塔)。而救贖的實踐,則在於智慧運用這些工具,以服事神的使命。
運用人工智能進行聖經研究或事工可能存在哪些潛在風險?
Mark 與 Kirk 都提醒若過度依賴人工智能,來進行屬靈操練是有危險的。
研讀聖經本該是艱苦的功課。聖經研究的目的不僅在於得出正確解讀,與經文角力的過程本身就該對我們產生塑造性的影響。當人工智能繞過這個過程——無論是自動生成講章或避開深度反思——我們便剝奪了自己從中獲得的益處。
Mark指出,若年輕傳道人過度依賴人工智能,將阻礙其作為牧者、解經者與講道者的成長。Kirk將此比喻為肌肉萎縮:若我們停止運用解經技巧,這些能力終將隨時間流逝而衰退。
此外,儘管剽竊並非新問題,人工智能卻提供了新的剽竊途徑。它誘使使用者以自動化取代原創工作。
簡言之,本該輔助工作的工具可能演變為取代工作的工具。過度依賴人工智能不僅潛藏風險,甚至可能觸犯倫理底線。
人工智能能像我們一樣詮釋聖經嗎?
人工智能能彙整數據並運用語言生成能力來「詮釋」和解釋經文。然而聖經教導我們,正確地接觸聖經是一項屬靈的任務,涉及聖靈的特殊啟示與工作(例如:哥林多前書 2:12–14; 弗1:17-18;來4:12;約壹2:27)。那麼哪些聖經研究環節中是AI無法取代的?
正如Mark所解釋,大型語言模型並未真正理解文本。它們僅憑統計模式預測下個最可能出現的詞彙。AI或許能逼真模仿人類語言,但它沒有靈魂、不禱告、不與神交通。在接觸聖經時,它無法經歷聖靈的啟示,自然也無法藉此領受啟示。AI更不認識你教會中的會眾,也不了解你內心的狀態。
聖經研究與講道的一切面向,都必須保持全然人性化且蒙聖靈引導。
Logos 如何設計其人工智能工具以避免侵蝕沉思式的聖經研究?
那麼 Logos 如何以符合神學與倫理的方式整合人工智能?Mark 簡述了幾項指導原則:
Logos 多數人工智能驅動工具(如智能搜索與聖經智能搜索)皆聚焦於檢索而非生成。它們並非創造新內容,而是協助使用者從個人圖書資料庫中找出相關經文或書卷。
鑒於精準研讀上帝的話語對基督徒至關重要,Logos 如何設計其工具以提供可靠結果?
Mark指出,人工智能模型可能產生「幻覺」,尤其在回答高度具體的問題時,會輸出看似合理卻錯誤或虛構的資訊。當人工智能用於語言分析或神學論述等任務時,此風險更為顯著。
Logos 透過嚴格限制應用程式中AI的使用範圍與方式來降低此風險。該平台未自行訓練大型語言模型,而是採用第三方模型,並僅餵入經 Logos 圖書資料庫精心篩選的圖書。例如生成書目摘要時,Logos僅向AI傳送用戶個人圖書資料庫中的頂端搜尋結果。此舉大幅降低幻覺發生機率,確保更高可信度。¹
使用者亦可限定搜尋範圍(例如僅在書籍搜索),從而獲得更精準的範圍。
Logos 如何透過設計決策確保其人工智能工具尊重講道的神聖本質?
有人可能擔憂將人工智能引入講道流程會削弱其與生俱來的牧養特質。那麼Logos採用哪些具體倫理準則,以確保像「講道助理」這類工具僅作為創意輔助,而非取代牧師禱告中的工作?
Mark明確表示:Logos 絕不會開發自動撰寫講章的功能,此乃神學決策,而非單純技術考量。(Logos 具備開發此類工具的能力,但刻意選擇不這麼做。)撰寫講章與傳講信息是牧職責任,既不能也不應外包。
因此,即使涉及講道大綱或例證,Logos 仍刻意限制這些產出的精緻程度與完成度。其宗旨在於激發靈感,而非取代牧者查經預備的過程。講道助理工具的設計理念是「刻意保持未臻完善,無法直接採用」,藉此鼓勵創意思考,而非鼓勵直接複製貼上。

人工智能能如何輔助我們的聖經研究(同時不取代我們在其中的角色)?
儘管潛在風險確實存在,但機遇同樣真實。若能明智運用,人工智能可以深化我們與神話語的互動。
Logos(現已整合AI技術)最顯著的優勢,並非僅在於節省時間,而在於讓使用者能在相同時間內深入探索。過去耗時數小時的任務——如翻閱索引或瀏覽艱澀資源——如今瞬間即可完成,釋放更多精力投入研讀、默想與禱告。
人工智能對大使命的實踐與傳揚福音有何潛在助益?
AI 驅動工具能促進深度聖經研究的普及化,賦予更多人深入經文的可能。例如智能搜索功能免除學習專業檢索語法的需求,降低操作門檻,使深度文獻檢索觸手可及。過往需專業訓練的研究,如今任何認真研讀聖經者皆能完成。
此外,Logos 的人工智能可以翻譯著作,突破語言障礙提供更多資源。這對全球缺乏母語神學資源的學生尤為重要。即便是英語使用者,如今也能接觸其他語言撰寫的神學著作,擴展非英語世界聲音的全球影響力。Logos 更與聖經譯者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協助他們運用平台人工智能工具進行翻譯工作。
結論
正如 Kirk 總結,我們可將人工智能在 Logos 中的角色視為內建的研究圖書館員助理。研究圖書館員助理協助您覓得最佳資源,指引正確方向,卻不會代勞研究。亦如 Mark 所言,人工智能應是僕役而非替代者。它無法明白認識聖經、為人禱告或效法基督——但能協助那些能做到的人。
智能搜索與新版概況等工具,使 Logos 的實用性更勝以往,同時堅守其核心使命:支持深刻、嚴謹且由聖靈引導的研經。
立即體驗 Logos!
點擊這裡開始免費試用30天!
本文章編譯自:https://www.logos.com/grow/live-responsible-ai-bible-study/#h-episode-synopsi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