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憶起當我還是高中生時,才剛成為基督徒以後不久,就對災難時期和被提的時間表感到著迷。還記得當時正值何凌西(Hal Lindsey)所寫的《那日子》(Late Great Planet Earth)被翻拍成電影。我知道有些人是因為這部影片和其中描繪的末時發展才信主的,但是我後來成為一位聖經學者的經歷讓我曉得,分辨準確的末時細節這件事,即便花上大量時間,也不一定會有相應的成果。
我多次在聖經學院裡教導末世論,所以我知道,不只耶穌不準確知道祂再來的時候(太二十四36),就連我們也無法一下子弄明白。沒有一個末時理論架構是自證自明的(或者,都像支持者所說的,是「合乎聖經的」)。聖經講到末時預言時,都刻意語帶曖昧。我所謂的「刻意」是指預言本身就有意要保持神祕。甚至到主耶穌復活以後,使徒仍難以理解發生什麼事(路二十四44-45),這都是有原因的。
為什麼末時預言昧曖昧不明?
我在自己的書《The Unseen Realm: Recovering the Supernatural Worldview of the Bible》裡曾寫過,有關彌賽亞成肉身的預言刻意保持隱晦的原因。同樣道理,有關彌賽亞再來的預言也很難精準地加以判定,險是我沒有這本書裡多談。有關的討論我留到「Problems in Bible Interpretation: Why Do Christians Disagree about the End Times?」這門線上課程裡才論及。這在這門課程中舉出幾個例子,說明每一種末時立場為什麼都明顯帶有不確定性,以及這一點為什麼促使我們以恩慈去寬待立場相左的信徒。
有關末時的聖經教訓並非自證自明的(你不可能光是讀聖經,就得出清楚、不受合理質疑的解答,來回答將來會發生什麼事),而這項觀念對某些新讀者來說相對新穎。這樣一來,你就需要花更多時間研究與自己末世觀不同的其他末世觀。不要害怕去理解其他觀點,這對你有益。你會發現有關末世論的經文真的可以有不只一種解讀方式。事實是所有末世論體系,在它的假設遭受其他體系質疑以前,看起來都十分美好。所有對末時的重建,都不得不使用小技倆來解決「難題」(即能夠展現這體系或許有可能不對的那些經文)。事實正是如此。在我看來,神有意讓經文如此。
隱晦處的幾個例子
要找出經文來佐證末時觀念缺乏精確性並非難事。就拿神國性質的問題來說,許多基督徒認為將來在地上會有一千年做王的時期,他們將能夠親自看見和聽見。可是保羅認為基督徒已經歸入神的國(西一13)使徒常常把福音和神的國連在一起(徒八12,二十八30-31)。在啟示錄中,還未到二十章1-6節的「千禧年」經文以前,神的國就是已然的現實了(啟一6,五10)。
許多人期盼字面意義上的千年王國,原因就在於神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之地(創十二1-3,十五17-20)。由於有一塊具體的土地應許要賜給神的子民(亞伯拉罕的兒女),而且這應許是無條件的應許,因此推理可知,將來王國的應許與以色列地和猶太民族有關聯。可是,亞伯拉罕的應許是無條件的應許嗎?從創世記十七章來看,明顯不是,承受土地的應許附帶有「忠於以色列的耶和華」的條件:
亞伯蘭年九十九歲的時候,耶和華向他顯現,對他說:「我是全能的神。你當在我面前作完全人,我就與你立約,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我要將你現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永遠為業,我也必作他們的神。」
創世記二十二章15-18章也呼應了同樣的觀念:
耶和華的使者第二次從天上呼叫亞伯拉罕說:「耶和華說:『你既行了這事,不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
此外,神向亞伯拉罕描述的土地(創十五18-19;出二十三31)鄰近所羅門做王時期的領地(王下四21)。這意味著應許賜給以色列人的地,在所羅門的日子實現了。因此,也就不再需要期盼這應許在將來得著實現。
但這問題的另一面還存在著一些反駁問題。首先,亞伯拉罕之約帶有條件,這是否意味著它也是無條件的?雖然聽起來很衝突,答案卻是「是的」。只要釋經分析這約就能明白,這約確實是無條件的(神要擁有一民和一國,包括一個地上的國,因為這正是祂要的),但是這無條件的目標如何達成,以及子民怎樣有分於這個目標,都在於對耶和華的忠心。人不可以拜別神,或什麼神都不拜,而期望自己能在任何時間點,包括未來,成為神家和神國的一份子。再者,應許之地的邊界也和所羅門王國的地界相合,不過舊約對「應許之地」的描述確實有不同之處(即兩者不可能同等)。有些特徵與所羅門的領地不合。這是否會影響到神國的應許?或許會,但我們無法確切得知。
再思想另一個例子:被提。當你研究所有可能描述彌賽亞(耶穌就是這彌賽亞)再來的經文,會發現並非所有細節都吻合。有些經文說說,耶穌腳會降臨地上(亞十四4),並且以戰士之姿來臨(啟十九11-16)。但也有些經文說說,耶穌「在空中」再臨,將不論死、活的信徒都提去,與祂同在(帖前四16-18)。所有經文的內容都與耶穌再來緊密相關,可是研究聖經的人如果決定要將這些描述分開來,就會呈現出耶穌兩次再來,一次被描述為信徒被提,一次描述為耶穌再來。但我們在其他經文裡也是這樣處理用字差異的嗎?
其實我們很少這樣處理。當福音書裡的兩個密切相關的事件或對話有出入,幾乎所有基督徒都會說,去調合這些差異才是正解。用前述的方法來有系統地處理有關彌賽亞再來的經文,會消去一次被提,因為一旦決定要調合,就會只剩下一次再來。所以問題就在於你的策略是分別還是調合?聖經裡並沒有明確指示我們要怎麼選擇,沒有明說這問題的答案。
本文編譯自:https://blog.logos.com/end-times-prophecy-and-why-there-is-so-much-disagreement/
相關資源:
系統神學:末世論(本書為「鮑會園牧師神學叢書出版基金」出版的《系統神學》系列之一)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