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光亮
初看書名讓我稍顯困惑,為何要使用頗有物理學意境的題目?但「阿基米德」四個字讓我豁然開朗。想必絕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
故此,「阿基米德支點(Archimedean point)」用指 一個能夠把事實與理論統籌起來的關鍵點。那麼,什麼是神學的阿基米德支點?誰又是那個手握槓桿的人?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睹《神學的阿基米德點:基督論,以及贖罪論、救恩論》的風采。
本書作者李麗娟,中華福音神學院神學碩士,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神學博士,曾任台北長春禮拜堂全職傳道,華神出版社主編,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創欣神學院專任教師,目前在中台神學院擔任專任教師。主授詮釋學、系統神學、宗教 哲學。著有《詮釋神學:與存在相屬的神學》(台北:橄欖,2010),主編《成為基督徒:祁克果神學》(台北:橄欖,2011)。
推薦理由如下:
1. 主題明確。事實上本書是《教義的詮釋》的卷二,而且卷一和卷二都由李博士執筆。如果讀者們已拜讀卷一,那就不難理解此書的題目。換言之,本書的神學思想是卷一的延續。個人猜想這也就是李博士要將「神學的方法論」放在卷一 論述的原因。雖然「基督論」、「贖罪論」和「救恩論」是本書的三個主題,但筆者認為本書實際的主題是「基督論」。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三一論」,而對於基督「位格」(person)和其神人兩性的討論(divine and human nature)又是其重中之重,也是神學史上最具話題性的主題之一。對於「基督論」所引發激烈的討論,教會歷史上曾召開召開七大公會議,時間的跨度長達數百年之久。故此, 本書以「基督論」開篇,從「救贖論」、「現代神學」等視角予以論述。本書的作者要讀者徹底的明白「基督論」,因為若缺乏對耶穌基督的必要了解,那麼救恩、救贖、赦罪等話題就無從談起。
2. 以歷史神學為外核來探討信仰的內核。本書以歷史神學的方式來論述各種神學觀。將各種神學觀在歷史的前因後果講解得極為清楚,尤其結合了各個時代的背景來告訴讀者們—為何某個神學觀會在該種的神學土壤裡生根發芽。
3. 邏輯清晰、論點、論據充分並客觀。作為擁有德國神學背景的神學家,李博士承襲了德國嚴謹、細緻的治學態度,且用詞精準。雖然,書中納入了不少新正統神學主義的觀點,例如:卡爾﹒巴特、布特曼。但李博士並未因其自身的德國學術背景就贊同他們的神學觀。反之,李博士分析評估了這些神學觀的不足之處,以及對基督教傳統神學觀的挑戰與危害,例如:新正統主義的基督論。另外,李博士更結合當今的神學態勢,提醒讀者提防現代神學中的異端,例如:三一論的異端。
4. 結合實際。雖然本書對各種教義予以了論述,每一章節最後有問題討論,作者其實一直試圖讓讀者們思考:「基督與我有什麼關係?救贖與我有什麼關係?贖罪又同基督的生活和生命有什麼關係?」從而把讀者們或基督徒讀者們從在理論知識的海洋,瞬間拉回到現實世界中—必須要將神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筆者個人之感想:
作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耶穌,作為救贖的源頭,耶穌理應成為基督徒信仰生活的中心。我們應避免自己成為意識形態的基督徒,認為靠著自己的努力就可以獲得救贖的路徑,獲得耶穌的垂青。因為「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 4:12)。「拯救」、「赦罪」、「救贖」不應只成為基督教的神學知識,或神學課堂上探討的主題。每個人都當捫心自問「我該如何才能得救?」以及「我該如何將耶穌介紹給身邊的人?」,這既是神學反思,也是基督徒實際的生活場景。作為 21 世紀的基督徒,願我們每一位將信仰和基督帶入各自的生活中。
本文作者:杜光亮,寫於 2022年10月15日,目前是埃德溫斯特國際研究院系統神學博士候選人(Phd Candidate)
✽相關閱讀:閱讀教義的詮釋第一冊書評—⟨神學的原動力:評《教義的詮釋—神學的發生:方法論、神論、人論》⟩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基督論,以及贖罪論、救恩論》為⟪教義的詮釋⟫系列之一,預購85折優惠中,點擊瞭解更多神學圖書。
Leave a Reply